建筑業是日本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。激烈的行業競爭,使日本建企在運作模式、施工工藝等方面,下足功夫去研究改進,在低成本、高效率的同時,做到節能、環保。
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日本建筑施工現場是什么樣子……,進入日本工地現場,最大的感受就是干凈、簡潔。
不管是室外場地,還是建筑內作業區域,幾乎看不到渣土、揚塵。場地布置合理,施工道路通暢,大型機械停放有序。

用鋼板鋪設的施工通道

場地干凈整潔

基坑施工有完善的防護措施

機具、材料存放在指定位置
臨時設施的工具化在日本是綠色建造的要求,是建筑業力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。
在日本的工程中,臨時設施工具化已是普遍現象,如圍墻、爬梯子、通道護欄等。

可快速拼裝的臨時用房

專用的護欄

進入臨時用房需換拖鞋

檔案資料存放有序

安全帽等整齊擺放

訪客使用專用的安全帽
在施工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。建筑工人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在日本得到了普遍推行。
根據要求,建設工程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必須明示,即工地外側必須將“勞災保險關系成立票”懸掛在醒目處,以接受社會監督。

工地門口懸掛“勞災保險關系成立票”
每個項目在施工的過程中都會有定期的、完善的安全監察管理制度。根據管理內容的不同,以相應的時間為周期,持續不斷地進行。
完善的施工安全監察制度
管理人員每天上班前進行總的工作安排和安全交底,并對個人的安全用品進行檢查。全體員工都必須參加這個“早禮”活動,做工前操也是其中一項。

“早禮”活動

“工前操”
施工過程中開展“危險預防”活動。
活動是以作業班組為對象,由班組長將當天的“作業內容”、“危險的事項”及“對策”和“措施”對班組成員講解,講解內容要做好記錄并張掛在規定的地方,以提醒和督促工人實施。

班長講解“危險事項”及“對策”和“措施”

記錄工作內容的公告墻
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的同時,施工現場的安全措施也配置到位。

不可進入區域擺放警示桿

未完成的樓板洞口放置圍欄

正在工作的挖掘機周圍碼放警示圍欄
日本的公共工程都實施總承包管理,在工程動工前承包商會進行設計規格及設計意圖的確認,繪制施工圖:
1)作為施工方案的依據;
2)梳理材料的需求;
3)在理解設計意圖上的深化,盡力降低成本

施工圖
采用工業化建造模式是日本建筑施工最大的特點之一,在提高施工質量、施工效率的同時減少人工用量。

在工廠預制完成的結構構件運送到施工現場

預制結構構件精度和質量都高于現場生產的構件

采用工業化方法

工人配備專用的工具

預制構件通過吊裝進行拼裝

澆筑完成的樓板
隨著綠色環保理念的深入,日本施工中“4R”運動隨之而生,包括:
Refuse(不使用非環保材料)
Reduse(節材、節能)
Reuse(重復利用)
Recycle(可回收)

工地門口張貼著體系認證和“4R運動”標識

工地內懸掛“4R”標語建筑

垃圾需要分類投放
中日國情不同,行業發展程度和方式也相異。
日本建筑業發展已進入工業化為主要施工方式的階段;我國建筑業則正從勞動力密集型方式向工業化建造方式發展,在技術和管理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。
小編以為,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,借鑒他國經驗,可以推動我國建筑業快速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