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出入國在留管理廳于8月16日宣布,將針對持有“技術・人文知識・國際業務”簽證(簡稱“人文簽證”)的外籍勞動者,因派遣勞動引發的糾紛頻發現象,啟動專項實態調查。
與此同時,對于創業類在留資格“經營・管理”,政府也在研究進一步提高其申請門檻。
什么是人文簽證?
隨著日本社會高齡化與少子化問題日益嚴峻,外籍勞動者已成為支撐其勞動力市場的重要力量。特別是在需要一定專業知識或技術的領域,外國人才多通過“技術・人文知識・國際業務”簽證在日本就業。
然而,隨著該簽證持有人數迅速增加,與其相關的派遣勞動亂象也逐漸顯現,引發日本政府與社會的高度關注。
截至2024年底,持有這一簽證的外國人已增至約41萬人,較2023年底增加約5.6萬人,創歷史新高。其中,約4萬人——相當于總數的1成——通過派遣公司就業,成為勞動糾紛的高發群體。他們多被派遣至各類企業,從事生產管理、口譯等職位。
人文簽證的面向群體
該簽證主要面向具備一定學歷或專業背景的外國人。例如,大學畢業生并擁有相關職業技能的人士可申請此類在留資格。
持證人通常從事白領類工作,如生產管理、口筆譯、市場營銷、國際貿易等。相較于“技能實習”或“特定技能”簽證,“技術・人文知識・國際業務”簽證社會認可度更高,職業發展前景也更廣闊,因此備受外國人才青睞。
目前遇到的問題
隨著派遣公司的介入,“技術・人文知識・國際業務”簽證持有者在就業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一系列問題。
第一,工作內容偏離簽證定位
“技術・人文知識・國際業務”簽證的設立初衷,是讓外國人才在日本從事專業性或管理性崗位,相當于進入白領行業。
然而部分派遣公司或企業為了自身利益,安排持證人從事單純體力勞動或事務性工作,明顯超出了簽證許可范圍,背離了制度本意。
第二,工資拖欠與待遇不公
部分派遣公司未按約定發放報酬,甚至存在惡意壓低工資的情況。面對不公待遇,不少勞動者因擔心失去工作崗位而選擇沉默,被迫接受不合理安排。
第三,監管機制不足
目前日本在掌握外國人實際就業情況方面缺乏有效手段,對違規行為難以及時發現和糾正。這種監管空白,客觀上助長了部分派遣公司違規操作的空間。
未來發展趨勢
面對層出不窮的違規現象,日本未來可能會強化監管:
①健全派遣勞動管理體系,建立就業狀況申報與追蹤機制,防止“技人國”簽證持有人被安排到與資格不符的崗位;
②加大懲處力度,對違規派遣公司和雇主實施行政處分或罰款,以提高制度威懾力。
“技術・人文知識・國際業務”簽證亂象的背后,折射出日本勞動力市場結構性失衡與制度監管滯后的矛盾。
一方面,少子化與勞動力短缺的壓力不斷加劇,使日本對外籍人才的依賴日益上升;另一方面,制度不完善又導致就業秩序頻頻失范。
如何在吸引國際人才的同時有效維護勞動市場的公平與規范,將成為日本政府必須直面的新課題。